欢迎访问黄骅文明网 
天气预报: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德模范  >> 道德模范

用行动演绎一场“爱的传递” ——热心公益的刘熙一家

2018/6/15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574

      多年来,刘熙一家人热心公益,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志愿者……他们将自己的幸福与这世界分享,用自己的行动共同演绎一场“爱的传递”。


做好事做成“小区明星”


        在“黄骅榜样——‘凡人善事’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义务献血、热心公益的刘熙一家,作为“凡人善事”2017年度“典范人物”,领取了属于他们的荣誉。


       参加完颁奖典礼,刘熙一家人也成为了小区里的“大明星”。


       “老刘啊,你看你儿子一家多有出息啊,都上报纸、上电视啦!”“你看,这一家人都这么热心公益,可得让孩子们多学习学习,也得当这样的好人。”……每次老人们聚在楼下乘凉聊天时,都会忍不住夸赞一番刘熙一家。刘熙的父母也是听得心里很开心,为儿子一家人感到自豪。


       有一次吃饭,刘熙父亲开玩笑道:“邻居经常夸赞你们,说你们是小区里的好榜样,都成小区里的‘名人’了。”刘熙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其实自己觉得根本没做啥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而已。“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将献血进行到底。”



时刻准备撸起袖子救人去

 

       回顾刘熙一家人的事迹,还要追溯到2001年,那是他第一次献血,单位组织的。那时人们对献血还不是特别了解,许多人还有一份畏惧心理,刘熙却自己主动报名。“我不害怕,算是对献血有科学的认识吧。”刘熙笑着说,他从一些宣传材料中了解到献血对人是没有害处的。


        “你真的没事吗?”“晕不晕啊?”那时献血出来后,刘熙总会被等候献血的人们围上来问东问西,而他总是坚定地告诉人们:“真没事!”自己没事,还能救人,这是件好事,刘熙暗暗下定了坚持献血的决心。从2001年至2005年,每年单位组织献血,刘熙都会第一个报名。可是到后来,单位因故不再组织了,刘熙就因“献血无门”中断了几年。


         “喂,我们单位门口来了一辆采血车,你快来吧!”2009年的一天,刘熙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再次开启了他的“献血历程”。打电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庞惠。在商场上班的妻子,看到门口来了一辆采血车,赶紧将“好消息”告诉刘熙。


       从此以后,刘熙献血变得更加方便了。周末去商场,只要见到路上停着采血车,他就走上去献血。不知不觉间,他已经献血12次。每次献血200cc,多年来,他累计献血量已达2400cc。


       献血之外,刘熙还是黄骅第一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年前,他在当地媒体看到一篇倡议人们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就很小的一块文字,写着有意愿捐献的在哪一天去黄骅红十字会进行采集。”当时,还在齐家务乡居住的刘熙特意坐公共汽车到黄骅进行志愿捐献。


       填表登记时,工作人员询问刘熙是哪个单位的。当听到刘熙说是“齐家务乡政府”时,工作人员愣了一下,然后跟他说:“你是唯一一个自己来的。”原来,当时是第一次在黄骅召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首先是组织了全市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捐献,而刘熙就是一个“意外”。


       “都20年了,你怎么还没遇到配型成功的人呢?”每每看到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报道,家人总会借机“调侃”刘熙。“是呢!我也纳闷啊,怎么就没有和我配型成功的呢?”刘熙说,他一直期待着能够配型成功。“救个人多好啊!”一句话,刘熙的爱心显露无遗。


       2015年5月的一天,刘熙翻看报纸时竟然看到了妻子庞惠的照片,仔细一看,才知道几天前她也去采集造血干细胞了。这样的“大事”,庞惠在家里连提都没提。“我那天歇班,就去采集了。”当刘熙问起时,性格爽朗的她轻描淡写地说。在他们眼中,这都不叫事儿。“我俩时刻准备着,一旦配型成功,我们就撸起袖子救人去!”刘熙笑着说。



一家三口演绎“爱的传递”


        “心存善念,血脉相通,望守芳园不歇。一生执作爱心人,更可喜、无偿献血。传承后代,已成博爱,最喜时听报捷。同将病患横扫空,喷洒尽、满腔情热。”这幅由黄骅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芳为刘熙一家量身撰写的《鹊桥仙 ·赞义务献血、热心公益的刘熙一家》,讴歌了刘熙一家人的大爱精神。由黄骅市知名书法家吴英昌书写,精装细裱后,现场赠与了刘熙。


       回到家,刘熙便将这份独一无二的作品挂在了儿子刘畅的房间里。


       在刘熙与庞惠平淡而幸福的日子里,儿子刘畅是他们最大的骄傲。学习成绩优异、擅长演讲、能主持、会弹琴……刘畅获得的各种奖状整整贴了一墙。而在刘熙夫妻眼中,儿子身上最大的亮点却是一份爱心。


      至今,刘熙仍旧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向灾区捐款的事情。他说,那天下班回家后,儿子捧着一小盒积攒的零钱跑到他跟前说:“爸爸,我也想捐款。”打开盒子,刘熙数了数,只有6.6元。面对孩子的心意,刘熙二话没说,带上孩子将钱送到了黄骅市民政局。如今,孩子的捐款单,他们还精心保存着。


       在学校中,刘畅还是一名小志愿者。周末捡垃圾,上下学时维持校园秩序,每次志愿服务活动,他都积极参与。


        刘熙希望,这幅精心撰写的作品,可以每天激励着儿子,成长为一个好人,将好人精神传承下去。 


        也许助人的方式有很多,刘熙一家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就这样将自己的幸福与满足,分享给这个世界,演绎着“爱的传递”,也将好人精神在无形中传递给了身边更多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