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骅文明网 
天气预报: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德模范  >> 道德模范

道德模范|黄骅“中国好人”吴玉良的青海帮扶故事

2020/7/1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323

      背着背包,行走在旷野,一会儿是山沟,一会儿是草原。


      渴了,喝口山沟水;饿了,吃口干粮。身旁的草原鼠不时出没,它们并不怕人,一边吃人们掉落的馒头碎末,一边打量着来客……

      这是黄骅电力员工吴玉良在青海天峻县工作经常遇到的情景。


忙碌的“隔离期”


      吴玉良,40岁,是国家电网黄骅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他是黄骅市渤海魂志愿服务协会创始人,曾在2019年6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今年年初,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部署,持续做好东西部人才帮扶工作,河北省决定在国家电网各分公司选拔电力方面人才到青海进行人才帮扶。

      吴玉良知悉此事,立即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他幸运入选。5月11日,吴玉良如期到了青海省西宁市。

      到青海进行西部人才帮扶前,吴玉良就已经知道,此行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身体素质。

      由于受疫情影响,到了青海省西宁市,吴玉良进行了15天的隔离。

      为了配合城市建设,青海省的电力规划建设到了关键时刻。

      “疫情期间,有些行业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我们按下了加速键。”吴玉良知道时间紧、任务重,在西宁隔离的日子里,他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收集电力线路信息、图表等相关资料。

      青海省电力设施规划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数据和相关信息缺乏,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青海省的气压很低,让人不能顺畅呼吸,坐在桌前工作一会儿,就要站起来张大嘴巴,大口喘一会儿气。吴玉良望了望窗外沉积的云,再次回到桌前,铺开青海省的地图,用笔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下重要符号。这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区域,他不能放松。

      等他再抬眼望向窗外时,发现天空飘起了雪花。没想到,已经要进入6月,青海省依然有风雪天气。气温低,吴玉良披上一件棉衣,伸了一下胳膊,坐在桌前继续工作。

      从下午一直忙到晚上,终于在深夜完成了规划中的任务。他将地图和写好的计划书放起来,躺到床上。

      异地的不适,让吴玉良很久难以入睡。他索性爬起来,再次将写有众多数据的纸张摊开来,细细琢磨,一点一点计算、核实……

▲吴玉良(中)和队员们在旷野工作


一身水一身泥


      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吴玉良结束了隔离。没有休息一天,吴玉良直接来到国网青海省电力有限公司,了解整个青海省的电网情况。

      “这里之前安装的线路存在很多缺陷。”在去天峻县保电的路上,吴玉良与当地电力部门的相关人员探讨着青海省电力线路存在的问题。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北部,西部与甘肃省交界。

      去天峻县的前几天,吴玉良分别在青海省的西宁市、天峻县等地了解了电力方面的相关情况。这样,他才能和电力部门的相关人员探讨,如何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更好地帮助电力部门工作。

      吴玉良意识到,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不是难事,如何解决问题,怎样更好地规划后期线路安装等才是棘手的问题。

      来到时间不长,吴玉良就深深感到了帮扶的重要性。

      由于帮扶地区地广人稀线路长且数据和电力信息少,吴玉良便开启了基础信息实地校核、资料收集模式。

      当地为牧区,地形复杂:山多,河流多,草原多,无形中给实地考察带来了很多困难。再加上当地的天气阴晴不定,一片云一场雨,往往走着走着就下雨了,这里风雨大,雨伞打不住,他们只得穿上雨披。雨大,下的时间短,有时还没穿好雨披,雨就停了,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冒雨前行。

      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草地上。一不小心,他们就滑倒了,一身水一身泥,这是常有的事。


与草原鼠共进午餐


      雨天一身泥,晴天日子也不好过。

      6月的太阳毒辣辣的,晒得人皮肤生疼。到青海20多天,吴玉良的皮肤被太阳灼伤了,晒掉了一层皮,头发也渐渐脱落。

      到了天峻县,吴玉良所负责的区域是3个镇、7个乡(新源镇、木里镇、江河镇、苏里乡、龙门乡、舟群乡、智合玛乡、快尔玛乡、生格乡、阳康乡)。天峻县人民政府驻新源镇,距州府驻地223公里。

      每天,到实地进行数据收集和梳理,与当地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沟通交流、制订修改方案、进行长远规划,成为吴玉良工作的重点。

      沟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吴玉良常常是话说到一半就要大口喘气,再继续交流。

      地广人稀线路长,许多线路都在山沟、河流和草原深处,他们只能下车步行。

      每次步行,吴玉良都要背上背包。他的背包里每天都装着厚衣服、水、馒头和雨披。背着大包,边喘粗气边往前走,走着走着,他们就到了草原深处。旷野露天进餐,成了他们的寻常事。

      “坐在旷野里,看着蓝天白云和青青的草原,也别有一番风情。”坐在那里,啃着干馒头,吴玉良说,有时他们能看到一些小动物:秃鹫、刺猬、草原鼠等。

      这些小动物根本不怕人,它们慢慢走近人们,静静地看着人们进餐。有一两只草原鼠探头探脑地试着靠近人,吃人们掉在地上的馒头碎末。有时,它们还会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着吃饭的人。

      一早出去,直到晚上,吴玉良和其他工作人员才能赶回来。

      太阳一落山,气温便降下来,风一吹,穿得单薄的吴玉良打了个寒战。当地人告诉他,只要出门,随身就要带上四季的衣服。到了晚上,还要穿上羽绒服。这种“水深火热”的天气,让吴玉良一天就经历了四季。

      白天,进行基础性信息校核、资料收集;晚上,吴玉良就把庞杂的数据记录在本上,进行分析、总结、评估、整理,再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线路安装计划。

▲吴玉良在绘图


传帮带


      吴玉良一毕业就来到国家电网黄骅分公司工作。这次,作为西部人才帮扶的专业人员,他除了帮助西部进行电力规划,还要负责为当地培养人才。

      工作期间,吴玉良听电力人员说,当地跳闸问题非常严重,而电力人员往往只在电闸上找问题。

      经过实地考察,吴玉良发现这里线路存在“卡脖子”的现象(线路的前一段细,后面的粗),这才是跳闸的根本原因。而当地的电力改造却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没经过系统的规划,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的情况。

      “这样改造,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看到这种情况,吴玉良觉得,要想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还需要有个长远的规划,要“治表”更要彻底“治根”。

      吴玉良很喜欢讲一句话: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热血燃烧的事。在他看来,和青海一些热血青年一起工作是件高兴的事。根据安排,吴玉良将在青海工作一年半的时间。他说自己将把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当地的电力工作人员,为他们走上“专顶尖”的道路作一份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