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骅文明网 
天气预报: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黄骅市“非遗”进社区,以传统文化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内涵

2018/9/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6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财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黄骅市采用多种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与文化满足感,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9月12日,黄骅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黄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骅东、骅中两个社区进行为期15天的巡展。

    此次非遗展共展出26个项目(其中包含1个国家级项目、15个省级项目、10个市级项目)、3个非遗传承基地、2个精品、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共计38块展牌。


    在雅居社区核心价值观游园广场,市民们正在认真地观看展牌,图文并茂的展览形式让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增强了“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认同感。







对家乡“非遗”了解不多?史上最全的家乡非遗项目打包送你啦!

 

    黄骅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传承中的非遗项目数量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前茅,目前,黄骅市拥有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1个,河北省级非遗文化项目15个,沧州市级非遗文化项目10个。作为一名黄骅土著,怎么能不了解家乡非遗文化呢?7月中旬,黄骅非物质遗产保护成果展在政府广场展出,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咱黄骅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麒麟舞



20086月,麒麟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黄骅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是: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分大、中、小三种尺寸。其中,装扮齐整的巨麟身高3米多,体长4米多,高大威猛,气势夺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黄骅渔鼓


20066月,黄骅渔鼓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骅渔鼓发祥于冯家堡村,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及附近农场,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渤海渔村剪纸


20096月,渤海渔村剪纸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剪纸艺术是植根于民间的一门艺术门类。生活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渔民们逢年过节都要在窗户上贴红色的窗花,希望出海打鱼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

 

                                                                   人工制盐技艺


20096月,黄骅人工制盐技艺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骅产盐历史悠久,是中国盐业的发源地之一。据《黄骅县志》记载:自西周开始这里就有产盐历史,春秋时期已开始盛产。

 

                                                           面花模子雕刻技艺



2009年,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是高官庄村高姓族人世代沿袭下来的手工工艺,俗称刻花模子,可追述的年代距今约有150多年。

 

                                                              面花制作技艺


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面花制作除用面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黄骅面花,造型美观、构思独特、惟妙惟肖,做工讲究、松软香甜。

 

                                                                 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20096月,黄骅吊炉烧饼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后街村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

 

                                                         贾氏青萍剑


20096月,贾氏青萍剑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贾氏青萍剑柔和、儒雅、舒展大方,适于健身,又雷厉风行、招不虚发,长于战阵,堪称武林瑰宝。

 

                                                        黄骅五虎棍



20096月,黄骅五虎棍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黄骅五虎棍,原称五虎盘龙棍,又称舞花棍。是黄骅穆斯林传承的民族传统武术功夫,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白猿通臂拳


20121月,白猿通臂拳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白猿通臂拳广泛流传于黄骅及周边地区,打法独特,攻防合理,具有较强的技击实战价值,其动作特点鲜明,功架舒展大方,套路结构严谨,内容极其丰富

 

                                                              高氏迷踪拳

2012年1月,高氏迷踪拳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氏迷踪拳以其以古老博深、刚柔并修、注重实用、身法独特四大特点备受历代拳师的喜爱。

 

                                                              桃园同乐会吹歌

2012年1月,桃园村同乐会吹歌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桃园村同乐会是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业余音乐团体,主要艺术形式为吹打乐,这种古老艺术在民间以口口相授的形式传承至今。传统曲目有《十二孝》、《流河言大赞》等二十多个,现代曲目有40多个。

 

                                                                  高家口古乐

20139月,高家口古乐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家口古乐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全部采用工尺谱传承和演奏。

 

                                                               万二烧鸡制作技艺

20139月,万二烧鸡制作技艺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万二”清真食品源于清末道光年间,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历史。

 

                                                                  杨氏风船制作技艺

20139月,杨氏风船制作技艺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杨氏风船制作技艺,是南排河镇大辛堡村杨姓族人几代传袭的手工技艺,有不传之秘,所制风船曾遍及黄骅海域及津塘、齐鲁,距今约有130多年历史。

 

                                                          海堡桅羽儿

20174月,海堡桅羽儿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海堡桅羽儿文化是海堡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桅羽儿,俗称大羽儿,由船文化衍生而来,在实用的层面,又附加了一份虔诚的祈福崇拜。龙头凤尾,呈祥之意,威武华美之合。那一羽灵顺的流线,舞动着舒朗的祥顺。

 

                                                        沧州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黄骅冬枣传奇故事

200712月,黄骅冬枣传奇故事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渤海之地有“鱼盐枣之饶”。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千年文华万物倾诉,古老的冬枣树演绎出天上人间无数美丽的史话与传说。嫡祖树雍容安详、情侣树浓意缠绵、国公树儒雅大气、结义树气宇轩昂…

 

                                                                琳琅千金贴


200812月,琳琅千金贴入选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年来以其独特疗效为黄骅及周边县市百姓所称道。

 

                                                               万灵接骨丹


200812月,万灵接骨丹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适用于筋伤骨折、跌打淤肿等。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特点突出。

 

                                                                          西夏膏


200812月,王氏秘方—西夏膏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夏膏对烧烫伤、动物咬伤、溃疮、创面感染、术后切口不愈合等疗效尤为显著。

 

                                                            何桥八大碗制作技艺


201210月,何桥八大碗制作技艺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桥八大碗是一桌盛在黑瓷碗里的乡土特色菜品组合,有红髓、白髓、方肉、松肉、卷腱、丸子、鸡、鱼八道菜肴。

 

                                                          前韩传统狮子道具扎制技艺


2015年1月,前韩传统狮子道具扎制技艺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黄骅市齐家务乡瓣韩村近三百年来,一直保留着舞狮的风俗,所用道具皆为本村民间艺人手工制作。

 

                                                                   柔式八极拳


20151月,柔式八极拳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柔式八极拳风格独具、特点鲜明,是在一代宗师强瑞清之后,由李海亭、刘继武、于汝棠一脉流传下来的,动作简单古朴。

 

                                                        虾酱制作技艺



20151月,虾酱制作技艺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海堡群众在千百年来耕海牧渔的生产生活中,积极同大自然作斗争并凝聚了丰富的生活智慧。虾酱便是南排河渔民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彰显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

 

                                                               糟梭鱼制作技艺


20151月,糟梭鱼制作技艺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千百年来,耕海牧渔的生活环境,使得海堡人豪爽奔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飘风打浪、薪火相递、智慧相传,糟梭鱼技艺的百年流传乃是海堡渔民生存能量的佐证之一。

 

                                                       前韩传统鼓乐


    20151月,前韩传统鼓乐列入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前韩传统鼓乐历史悠久。据民间考证,前韩鼓乐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岳公中恒闯关东时,将大连民间的锣鼓点精华技艺带回老家,与本村的锣鼓点相结合,经过八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非常独特的鼓乐技艺,流传至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