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骅文明网 
天气预报: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黄骅:老小区的“新管家” ——记安居社区志愿服务队

2020/9/14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098

      走进安居小区,干净整洁的步道旁是精心修剪的花木,一场雨过后,花格外娇艳,树也格外青翠,有谁能想到这个精致到楼梯扶手都一尘不染的小区,竟然是一个无物业、敞开式、散居型的老旧小区呢?虽然硬件设施没那么完善,但是这里有一群“硬核管家”。

      这群“管家”是一群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自发成立的志愿服务队。虽然他们头衔不大,但是管得很“宽”,从调解邻里纠纷,到小区清脏治乱,乃至社区日常组织活动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一封请愿书:我是党员我先上

      “铃铃铃……”安居社区党委书记郑景艳拿起电话,脸上的神情慢慢严肃,她放下包了一半的除夕饺子,就赶往社区开防疫紧急动员会,防疫战已然打响。

      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居小区让郑景艳发了愁,这个开放式的老旧小区,出入人员登记点设在哪?社区工作人员本就已分身乏术,站点值班怎么分配?接下来每天29栋楼的消毒工作又怎么进行……正当社区工作者一筹莫展的时候,2月15号这天,一封请愿书转发到了他们的工作群。

      请愿书上这样写道“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耳闻目睹了安居社区全体同志不分白天黑夜,采集信息、入户登记、设卡执勤……作为老党员、退休干部戴敏、侯彦忻等请求参加小区执勤、消毒、疫情监督等工作。国有难召必回!”

      8位老人,年龄最大的68岁,最年轻的也已经63岁了,他们有的说自己退休前在街道工作,还有抗“非典”时期的工作经验;有的说自己身为党员,就应该在大家需要的时候多出把力;还有的说自己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一定要为这个“大家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于是大家一拍即合交出了请愿书。2月16日, 义务防疫查控小分队正式成立。  

      疫情期间,他们自发参与到社区执勤、巡逻、消毒等工作当中,很大程度地缓解了社区工作压力。整整五个月的抗“疫”,老人们自己都数不清爬了多少楼道,喷过多少桶消毒液,而被消毒液溅到变色的衣服和厚厚的登记册记录下了他们的付出。

      疫情稳定后,这个“临时组合”谁都不舍得解散。“只要社区还有一些我们能出上力的地方,我们就接着干!”68岁的发起人戴敏说。眼下,黄骅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决定把这种志愿服务保留下来。    

    

    “楼道管家”上线:“家”事无小事 ,咱们接着干

      由于大家经常在楼道里看见他们做志愿服务的身影,渐渐地,志愿服务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楼道管家”。 

      窗外雨越下越大,“楼道管家”于锦彪担心小区楼前积水,影响出行,就打伞下楼查看。他仔细检查每一栋楼,一发现有积水的地方,就用手清理掉遮挡下水道口的杂物。看着积水慢慢变少,他们才放心地起身前往下一处,等到所有下水道疏通了,他也被雨淋透了。阴天下雨也要“遛一圈”,已经成了“楼道管家”不约而同地默契。

      于锦彪今年66岁,在防控疫情时“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了社区里年龄最大的入党积极分子。他说:“从这次疫情防控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党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我被深深地打动,心里就想一定要入党,要成为一名党员。”

      由于小区没有物业,楼道、绿地没有固定的人员维护,于是“楼道管家”们又有了想法——包揽下29栋楼的楼道和门前绿地的日常清洁和维护工作。他们这个请求郑景艳却没有立即答应。这些“管家”平均年龄65岁以上,有的膝盖不好,有的腰间盘早年落下了伤,安居小区是个老旧小区,所有的楼道都没有电梯,维护楼道需要每天都爬上爬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挑战。没想到“管家”们,又一次找到郑景艳,“你看看我们,疫情期间背50斤消毒液都没事,这每天爬爬楼就当锻炼身体了,小区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最终也没有挡住“楼道管家”们的热情。他们每天巡查楼道,定期清扫、维护。渐渐地,跟他们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了,小区的脏、乱、差现象越来越少了。

     “现在看着干净的小区,心里就敞亮,都不知道怎么感谢咱们的好‘管家’!”居民刘大姨高兴地说。从一开始不被理解的“多管闲事”,到如今的有口皆碑,靠的不仅是冲锋在前的勇气,更多的是真诚奉献、认真负责的实干精神。


       薪火相传:“小管家”们来接力

      “楼道管家”志愿服务队从成立之初的12人,至今已发展到31人,这些人有普通居民,也有大学生、党员、在职人员等,他们最小的20岁,最大的69岁。一开始有人说他们是“闲着没事干的人”,也有人不配合他们的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楼道管家”成了大家心里的最信得过的业委会。“楼道管家”这个队伍中也涌入了新鲜血液。

      34岁的杨林在宏泰工作,每次单位轮休,他都会穿上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开展志愿服务,说起参加服务队的初衷,他说:“我们都是小区的一员,当看到大伯们为了小区做这么多实事,我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也必须得出把力!”于是,杨林就主动找到志愿服务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大家都担心他夜班之后,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有时候就故意不叫他。没想到,杨林总是能按时出现在志愿服务值班的岗位上。大家本来照顾他给他减少的工作量,他又“凭实力”给“争”了回来。

      张凯是一名大四的学生,疫情在家上网课期间,总是听说关于“红马甲”的事,就萌生了加入的想法,他来到社区主动“请缨”。大家看他年纪不大却干劲儿十足,就以不能耽误学习为前提“收编”了他。张凯一上岗,发现年龄偏大的志愿服务队在电脑办公这方面有些吃力,他就参与到小区的信息录入工作当中去。直到假期结束,他该返校了,才恋恋不舍地“卸”下了红马甲。他说:“我们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毕业以后更好地回报社会,我是一名大学生党员,更要好好践行为大家服务这门‘功课’,这份经历,我付出的同时也收益良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