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骅文明网 
天气预报: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黄骅“渤海魂”志愿服务队:一个民间公益团队的“战‘疫’”时刻

2020/2/1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903

       2月7日12点半多了,黄骅“渤海魂”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吴玉良才匆匆赶到家中,赶紧往嘴里扒几口饭。这些天,他和志愿服务队里的其他志愿者们一道行动起来,从疫情初期的广泛动员,再到多方筹集物资,再到冲上“一线”……面对疫情,他们交上了一份来自民间公益团队的“答卷”。


“家长里短”说疫情,成了“宣传员”

    

      黄骅市“渤海魂”志愿服务队是一支民间公益团队。从2006年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当地一支重要的公益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助学、济困、大病救助等爱心行动,同时也不断摸索,创立了“点五生活”公益捐款、环卫工人“暖心早餐屋”等多个爱心“公益品牌”。

      “疫情防控有着很强的专业性,与以往我们开展的那些救助、救援活动截然不同。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原则是严格遵守专业部门的意见,首先做到‘不添乱’。”吴玉良说,本着这个思路,在疫情发生之初,“渤海魂”首先打响的,是一场“宣传战”。


      对于有着500多名固定成员,同时还辐射更多志愿者的一个平台,“渤海魂”专门发布了致志愿者的一封信,以朋友聊天的语气,建议志愿者们春节期间用微信、电话拜年,不要聚餐,“爱逛街的先忍一忍,把这些日子省下来的钱攒起来,回头买个平时舍不得买的,好好奖励下自己这么能省。”那平时应该怎么做呢?“出门一定要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重要的事说一万遍”……

      从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到“千万别吃野味”;从如何正确对待农村“封村”,到提醒经商的朋友这个时候千万分清轻重,这封满是“家长里短”味道的信第一时间进行了发布。此外,“渤海魂”还专门制作了网络宣传品,发起了网络倡议,一个民间公益团队,当上了疫情防控“宣传员”。

千方百计筹物资,成了“后勤员”

    

      宣传的过程,也是团队不断学习、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过程。随着疫情的发展,各类防护物资开始“抢手”。难能可贵的是,“渤海魂”志愿服务队及时购进了不到2000个口罩,当时的想法是给在“暖心早餐屋”和“黄骅书屋”值班的志愿者们准备的。因为疫情严重,早餐屋和书屋停止服务,于是“渤海魂”将这些口罩向社会免费发放。

      不仅如此,“渤海魂”还迅速行动起来,发动团队力量寻找货源,同时拿出团队的公益资金进行购置。很快,第二批口罩抵达。这批口罩被发放给了相关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渤海魂”一直在坚持发放消毒液。为了避免领取的人员发生聚集,他们采取了“电话预约,只留电话,不留地址”的发放形式,大批消毒液经志愿者分装以后发放到市民手中。


      这两天,第三批口罩也来了,仍旧要向一线倾斜。同时还来了81个护目镜,值班的志愿者留下9个使用,其它的也全部捐到疫情防控一线。

      在吴玉良看来,志愿者们发放的不仅仅是一份防护物资,更是一种“人人行动起来”的守望相助。这些行动有效地配合了政府各项防控措施,也体现了民间公益团队独特的“毛细血管”作用。

“联防联控”到一线,成了“战斗员”

    

      随着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不断推出,大量的工作人员走到一线,筑起防控疫情的坚强防线。随着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不断掌握,“渤海魂”的志愿者们在做好自身防护措施的同时,也开始冲锋到“联防联控”的一线,真正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战斗员”。

      据介绍,根据疫情防控的整体工作要求,黄骅各个单位、社区也都已经行动起来,尤其加强社区出入口的监测与记录,还展开相关排查登记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众多一线工作人员已经是“超负荷”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渤海魂”志愿服务队出动了100余名志愿者,每天轮流“值班”,充实到疫情防控一线当中。这些志愿者的“战斗岗位”就是小区出入口,做监测的同时还要劝导群众尽量不要出门。

      吴玉良说,其实从这场疫情防控战打响后,黄骅团市委、国网黄骅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都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大家一起并肩作战,为的就是调动起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打赢这场仗。此外,志愿者们也发现目前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很难吃上一顿热乎饭,只能靠方便面、面包解决。为此,志愿者们也想着启用“暖心早餐屋”的设施和物资,成为“炊事员”,为一线人员配送饭菜,“只要疫情防控需要,我们随时可以行动起来!”吴玉良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