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骅文明网 
天气预报:
你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文明城市

黄骅市生态文明建设结硕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好坚实基础

2018/10/1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87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明确把城市绿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细化标准,作为文明城市考核的硬性条件,足以证明,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黄骅市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10月7日,新华社以《河北黄骅:城市荒地变身生态公园》为题,发布组图通稿,关注我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国政府网、工人日报、央广网、中青在线等多家媒体转载,快跟小编详细了解一下。

新华社

中国政府网

工人日报

央广网

中青在线


组图通稿

    河北黄骅:城市荒地变身生态公园

    河北黄骅西湖公园和南海公园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城市荒地,废弃的窑厂、石料厂、煤场散落其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黄骅市对这片废弃地进行综合整治,建起两座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河北省黄骅市南海公园(10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牟宇  

市民在河北省黄骅市西湖公园内游玩(106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省黄骅市南海公园(10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牟宇  


    黄骅市在城市建设中秉持自然、生态、节约理念,许多公园、游园的水景就是依势就形,对旧有坑塘、湿地稍加改造建成的。截至目前,黄骅市市区近百处公园游园均匀分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3.79%,绿化覆盖率37.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3平方米。

    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努力实现2030年城市绿地率39.06%、绿化覆盖率4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的目标。



黄骅市区航拍

森林公园

南海公园

文萃园

湿地公园

西湖公园

文星湖公园

学院路

黄骅市执着逐绿

绿色也正给

黄骅带来更大的回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这里得到了

生动的诠释

    看完了央级媒体对黄骅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报道,您是不是特别想知道,黄骅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的呢?下面的新闻多一点给您细细说来:

    渤海之滨小城黄骅,曾经一片荒凉——大海从这里退去,留下一片盐碱之地,土壤含盐量从4‰到3.5%不等,重度盐碱地含盐量超过一般植物耐受力的极限,甚至有人称这里是“绿色植物禁区”。


黄骅市区航拍▲

    如今的黄骅已冲破这一“禁区”,把绿色深植在盐碱地上——走出家门有绿园,走在路上有树荫,离市区不远更有面积已达5000多亩的森林公园、盐生植物园;市区88处公园游园均匀分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科学治碱,“遍地白”变“满目绿”

    出黄骅市区向东,黄万铁路与津汕高速公路之间南北狭长地带分布着森林公园和盐生植物园。虽然没有高树、大树,但仍能感受到这片森林的气势。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进一步形成万亩林的规模。森林公园内,几名园林工人正在一块树地边沿围埂打埝。“这是为了更好地让树地存水淋盐淋碱,”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田炳旺指着地边的土沟说,“有降水或灌溉时,树地里的盐碱就会渗到沟里来。”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田炳旺说这就是水盐的运动规律。他给记者讲起了黄骅园林人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下控水、中改良、面覆盖、上控高”的“四步克盐法”——抬高种植用地地势并修建排灌系统降低水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表层加覆盖物减少蒸发,适地适树控制树高,“这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神华大街▲

    由于盐碱制约,大规模植树绿化,苗木的选择也非常关键,不但要耐盐碱,还要尽量是根系较浅的侧根系树种。因为盐碱地植树根深反而无法叶茂,根扎深到咸水层树就会干尖、死亡。而树高与根深是成正比的,这也是盐碱地难有高大树木的原因。

    耐盐碱树种的选择与驯化在黄骅也是一个不曾止步的工程。

    在黄骅市采访,记者遇到三位来自河北农大的教师,他们是来察看实验基地的榆树长势的:“我们培育的这些榆树包含9个品种,驯化成功后黄骅又将多几种耐盐碱景观植物。”紧邻森林公园,占地2000多亩的盐生植物园正在持续建设、完善中,园内已有了156种苗木,都是培育成功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植物,而几年前的黄骅,能够种植成活的仅有白蜡、国槐、刺槐、柽柳等少数几个树种。随着今年春天完成其余适种地块苗木栽种和配套设施到位,一座集盐生植物展示和苗木科研、生产为一体,兼具科普、休闲、观览功能的专类公园将全部建成。

    截至目前,黄骅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3.79%,绿化覆盖率37.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3平方米。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盐碱地生态修复和城市园林绿化,努力实现2030年城市绿地率39.06%、绿化覆盖率4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的目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红旗大街▲

    湿地入园,“苦咸水”化“明净波”

    在黄骅市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采访,那一片片、一处处明净的水让记者印象深刻,浅水处多有芦苇摇曳,平添几分诗情画意。

    黄骅怎么会有这么多景观用水?面对记者的疑惑,市园林局副局长刘国栋自豪地笑了:“这是我们黄骅的一大创造——‘引湿地入园’,是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城市建设理念的直接体现。”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地下水位高,许多地方不用挖很深便有水溢出,这些‘苦咸水’有自净能力,很适合作景观用水;芦苇更是黄骅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之一,耐盐碱,生命力顽强,主要生长在浅水区。”刘国栋告诉记者,黄骅市在园林城市建设中秉持自然、生态、节约理念,许多公园、游园的水景就是依势就形,对旧有坑塘、湿地稍加改造建成的。

南海公园▲

    站在黄骅市西入口附近的南海公园观景桥上四望,165亩的水面十分开阔,近岸浅水处长着不少枯黄的芦苇,取土垫高的岸上,一些树木在风中伫立。“这个公园占地525亩,原是一片废弃砂石料场,地势低洼、杂草丛生。” 黄骅市园林研究所所长张祺超介绍说,公园保留了原有坑塘,扩挖后形成现在的湖面,湖边自生芦苇,岸上高处植树,形成了这片颇具自然风韵的景观。这个公园如今已成为黄骅市最受市民喜欢的公园之一。

    通过“引湿地入园”的方式,黄骅市建设了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湿地公园、海华游园、地坤湖公园等,形成了盐碱地上独特的湿地型园林景观。作为今年黄骅市谋划的重点园林建设项目,纵贯市区西部的黄北排干渠沿岸绿化工程已经报批,“引湿地入园”建设方式将在此项目建设中再展身手。

    生态惠民,“臭水沟”成“小游园”

    黄骅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变的不仅是“面子”,更是“里子”。黄骅镇楼东村、楼西村、坑东村交界的六道嘴的变迁堪称一个黄骅版的改造“龙须沟”的故事。

六道嘴游园▲

    67岁的楼西村村民贾兆月一直在此居住,说起这里的变化不由地激动起来:“这里原是一个接纳四方来水的坑塘,常年臭气熏天,夏季蚊蝇成团。”老贾指点着周边的景色让记者看:“现在变化太大了!岸边国槐、白蜡、绿竹、观景石、木制廊道、文化墙一应俱全,成为了一个小游园。”他说,那些沟并没有填,而是在进行雨污分流后埋到彩砖甬道下面去了。六道嘴变美了,居民们吃完饭都愿意出来在这里走走,原先搬走的居民看见环境变得这么好,又搬回来住了。

    因“绿”受益的不只是六道嘴的居民。在黄骅湿地公园,商业系统退休职工刘先生正带着外孙子游玩。他住在不远处的大学城小区,建湿地公园之前很少来这里,现在经常出来转转。从小就在此居住,刘先生对黄骅市的变化感受也格外深刻。“不能说‘变化大’,应该说‘变化太大’!现在黄骅市变绿了,变美了,可以休闲观览的地方多了很多。光这一片儿,湿地公园路对过是春熙体育公园,再往北有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他说,城市美了,感觉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湿地公园▲

    播绿不只在城市,围绕绿色廊道建设、水网绿化、农田林网建设、村庄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以及大方大片造林,黄骅市的绿色正在不断延展,绿量正在大幅提升:今年将完成沿海防护林项目任务2万亩;对大浪淀排水渠、六十六排干等11条骨干河渠,将整体规划、统一绿化;羊二庄镇万亩生态林带已完成土地流转,常郭镇正加力打造李子札千亩果品生态观光园……

    黄骅市执着逐绿,绿色也正给黄骅带来更大的回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曾经有一位外商来黄骅考察投资,因这里“树没几棵、草没几片”,导致项目搁浅,前几年再来黄骅,项目不到一个月就签约落地,总投资达4亿元。如今,黄骅市已成为投资、发展的热土,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更为文明城市创建助一臂之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