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 奉献 • 文明!黄骅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靓丽风景线
在我们这座爱心之城,有一个特殊的志愿者群体,他们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黄骅人,但他们在课余时间积极融入我市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将爱心播撒。他们,就是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的志愿者们。
清晨5点30分,月色半掩、星光寥落,城市仍然沉浸在静谧当中。北交大海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的志愿者们从校门口集合出发,一路向暖心早餐屋骑行。
点火、熬粥、盛饭、分发馒头咸菜……暖心早餐屋里早早地热闹起来,除了早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还有大学生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天色渐亮,完成晨扫工作的环卫工人们陆续来到早餐屋,舒舒服服地享用早已备好的热气腾腾的早餐。
【环卫工人:服务好,服务挺周到了,盛碗拿凳子的,有不够吃的,往上添点咸菜,拿个馒头啊。】
【北交大海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志愿者 曾南西:他们是每天早上起这么早,吃完早餐再去干活,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们也收获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都是叔叔阿姨教给我们的东西。】
早晨的时间过得很快,在洗刷完餐具、打扫完卫生之后,大学生志愿者们要赶时间回学校,准备一天的课程。临走前,大家一起比心,美美地合影,合影里一个个绽放的笑容,更像是对自己付出的褒奖和肯定。
下午四点,很多没有课的同学都会选择在校园里散步,或者去球场上挥洒汗水,而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的志愿者们又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收集废品活动。水瓶、纸箱被集中起来,分类装袋。
据他们介绍,每周收集的废品可以卖到近二百块钱,按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大概能收入近千元。记者本以为这些钱会用于社团的日常开销,没想到,却另有它用。
当看到志愿者们提着日用品和营养品来到黄骅镇后街村樊金祥老人家里的时候,这笔钱的用途终于有了答案。樊金祥和老伴都是环卫工人,子女又不在身边,前些天樊金祥老人的腿受了伤,行动不太方便,志愿者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买了慰问品来看望老人。
与此同时,另一组志愿者来到了羊三木回族乡王庄子村王春海老人家中,王春海和老伴都已年过八旬,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家里的活几乎是王春海老人一人承担,这些年轻人在没有课的时候总会来老人家里看看,给老人买些日用品,帮老人干点活或者陪老两口聊天解闷。
【北交大海滨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志愿者 王慧杰:能给老人买一些营养品啊,能给老人做一些贴补,老人没有时间,比如那个奶奶腿不能动,我们可以陪陪她,虽然我个人力量很小,但是我觉得我自己能用自己的力量参加一些志愿活动,也算是对黄骅的一些贡献,我们做更多的志愿活动,让黄骅建设得更好。】